云南河口县桥头乡地图•南溪农场卫星地图
云南河口县桥头乡地图
南溪农场简介:农场南溪农场原 为南溪垦殖场,始建于1956年3月18日,1957年6月垦殖场更名为国营南溪农场,1974年11月又改名为河口农场七分场,1981年11月河 口农场调整规模,将河口农场七、十、十一3个分场 合并为 国营南溪农场,属云南农垦 集团红河州农垦分局管理。
2位置农场下属小龙队一角国营南溪农场在云南省河口瑶族自 治县南 溪镇境内。
东与河口县南溪镇 相接,西与河口县 老范寨乡半坡村相连,南与国营蚂蝗堡农场近邻,北与河口县桥头乡、马关 县薄竹箐乡岔河街相接,北偏东一带的农场大南溪与越南交接。
昆河(昆明至河口)公路、铁路贯穿全场,离州府蒙自173公里,离省府昆明442公里,离河口县城20公 里。
国营南溪农 场以 当地地名 命名。
农场东西长11.3公里,宽11.1公里。
3农场机构自2004年实行农垦内部政企分开体制改革后,农场机关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 会、财务科、土地科、 劳资( 社保)、机务科、生产科、非公经济办、综治办、纪监审办共11个 科室, 有管理人员30人。
生产队由原来的23 个生产队精减合并为 现 在的13 个生产队 (含10个橡胶生产队、3 个短期作物队)和1所职工医院。
共有5621人,其中机 关管理人员30人,基层管理干部47人,在岗职工827人 ,难民1736人,内退人员50人,退离人员1168人(离休人员17人) 。
4农场经济由于在 热带雨林气候区,南溪农场以发展种植 天然橡胶为 主,香蕉、菠萝 、肉桂、甜龙竹、 麻竹、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为辅,土地21.01万亩,其中已开垦利用4.65万亩,橡胶23202亩,非公有制经济用地10677亩。
2006年产干胶1669.412吨,香蕉产量11775吨,芒果40 吨,菠萝213吨。
南溪农场属国家级贫困农场,农场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对基层生产队的道路、桥梁、饮水 、公厕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职工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
2006年11月10日开工建设的人畜饮水工程,属2006年扶贫在建工程是农场投资规模最 大的一项工程,工程投资预算380万元,将解决农场7 个生产队职工的 生活、生产用水,该项目 主体 工程 建设已进入实施 阶段。
按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改善职工 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南溪农场采取每户补助5000元的办法,在黎明冲 队及龙冬队新建了职工安居住房45间,约3000平方米,为基层生产队23户职工解决了多年存在的住房困难问题,成为了河口垦区各农场安居住房的样榜示范点。
香蕉产业自2000年利用小额贷款14万元在龙冬队发展种植香蕉基地141亩,职工当年收入即达 到 两万余元,非公经济的发展带动职工走上了致富之路。
后又以龙冬队为示范在大南溪 队、马格队、 小南溪队及马肚白队建立香蕉基地,发展种植香蕉近1500亩。
2003年云南农垦集团公司在南溪农场召开 了全垦区非公经济现场会,对南溪农场发展非公经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6年农场又 在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上狠下工夫:一是在政策上利用小额信贷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年农场组织香蕉栽培技术培训四次,培训人次达300余人;三是加 大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农场现有香蕉基地 8个,达3000余亩,其中,产业 升级标准化基地500 亩;四是鼓励职工走出去,拓宽发展空间。
南溪农场在非公经济发展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特别是在香蕉 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上取 得了一定的成绩,农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了 明显的改善。
截止2007年6月30日,南溪农场非公经 济产业纯收入694.39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纯收入684.30万元;牧业纯收入5.34万元;渔业纯收入4.75万元。
比去 年同期相比增加223.67万元,增长47.52%,占去年全 年非公经济总收入的102.52%。
职均纯收入7733元,人均纯收入1779元。
南溪农场 周边旅游景点 排行榜(图文攻略)
南溪农场卫星地图
河口县桥头乡委,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209省道...搜狗地图为您提供 河口县桥头乡委 ...
云南河口县桥头乡地图
(所属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相关地名介绍
- 2023-02-11香格里拉属于云南哪个省份哪个市?在
- 2023-02-11春节到云南旅游需要做检测吗?今年春
- 2023-02-11云南大象最新睡姿来了!谁说大象要站
- 2023-01-06在云南这边有靠海的地方是哪里
- 2022-12-20云南哪个月份去泸沽湖最好【泸沽湖野
- 2022-12-15云南玉龙雪山丽江海拔多少米
本站旅游线路是提供给旅游者的参考资料,所有旅游线路均是云南省内旅游路线组合而成。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站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