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搜狗百科
新绛县—搜狗百科
新绛属于盆地吗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
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
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 绛州。
隋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城南临汾河 ,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
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 居高垣 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 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古城原为“卧牛城”, 只 有南 北两个城门,南为嘴北为臀,东 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
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 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
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 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
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
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 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
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
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 ,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
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
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四块大型石质覆盆式 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
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 知州的良心所栽。
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 ”,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
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
该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人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
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 堂”的见证物。
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 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哥特式“天主教堂”正对着“ 绛守居园池”,“绛州大堂”跟“居园池”可以说是“背靠背”,过了“居园池”大门的前的马路,有一条很窄的胡同,直接上去就到教堂。
每年圣诞节教堂那边人非常多。
1937年, 荷兰神父孔昭明花了45公斤黄金在这 里建造了这座哥特式教堂。
绛州天主教 堂为哥特式,左右双塔耸立,规模宏大,与青岛、上海、广州教堂并称全国四大天主教堂。
据说白求恩大夫在赴延安之前,就曾经住在这里。
忘了是在抗战、解放战争期间或者“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地方是作为县里储存粮食的仓库。
历史悠久。
乔 家花园乔家花园,位于县城内仁义巷内,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乔家花园面积较大,现仅留 一四合院建筑。
该院坐北向南,有石刻楹联。
南边正中辟门,四面建筑俱为上下两层,硬山顶。
北房面阔5间,进 深2间,前有插廊,西北、西南角均 连一小院。
据北房梁记载板载: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创建。
文庙简介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
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
创建年代待考。
据庙内存宋人 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 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
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
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
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 得以保留下来。
泮池,水深丈余,池边筑有石栏,夹砌石坊,坊上刻有鲤鱼跃龙 门图案,进水口为原雕龙头。
棂星门,原为木砌,清代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
大成 殿,四周围廊,重 檐歇山顶,殿前献 台、望柱石栏板。
在2002年的抢修中,又发现 献台前龙坡,雕刻精美,原有院子基础也已浮出。
2002年,恢复了东西厢房、大成门、山门等建筑, 维修了大成殿、棂星门、泮池、照壁等,使文庙成为新绛的又一开放旅游景点。
白台寺庙白台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
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 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 726年)重修。
金世宗完颜雍、章宗 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
元、明、清皆有补修。
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 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
法藏阁,亦名三滴法藏 阁,金代创建,元代曾予以维修。
阁依土崖而建,面阔三间,高三层,歇山顶,设有勾栏平座,结构精巧,形制壮丽。
阁内下层塑有观音 菩萨及侍立。
上层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
上下两层塑皆为元代塑。
东耳殿供地藏王和阎罗王,西耳殿供药王,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所塑 。
释迦殿 ,系金明昌年 间所建,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殿内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协侍菩萨。
两侧塑罗汉六尊。
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殿内塑为元代作品。
院内存有唐代九级造像幢,碑刻等。
还有一人难以怀抱的槐树,传为唐槐,现仍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寺院的沧桑故事。
绛州州衙绛州州衙是由绛州大堂、二堂、绛州三楼、绛守居园 池 组成的。
绛州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 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
始建于唐代,为历 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
“薛仁贵从军”等故 事也源于此。
福胜寺庙福胜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北。
据寺内所存“尚书礼 部牒”记载,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 )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赐名“福胜院”,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498年) 又加以重修。
整个寺院建筑错落有致,高低参差,座北向南,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等四进院落,钟鼓二楼雄峙两侧,并衬以厢房、配殿,排 列进然有序。
天王殿、娘娘殿等建 筑尚存,但塑已全毁,清代建有义学小牌楼一座。
弥陀殿,五间见方,四周围廊 ,重檐歇山顶,五铺作双下昂斗拱,梁架四椽袱与后乳袱在金柱上相互搭交,为元代遗构,记载为明弘治年重修。
殿内塑有弥陀佛及胁侍观音、大势至。
在弥陀佛宝座的背后,悬塑有南海观音、善财童子、明王及供养人等。
塑为宋代风格,雕塑精美 ,艺术价值极高 。
体态丰韵,眉目清秀,和蔼可亲的南海观音脚踏一朵“朝天吼”托扶的祥云,飘然而至,其侍者善财童子形影不离 ,被佛家视为有智力、有威望、能 征服一切恶魔的明王也紧跟其后,背景为波滔 汹涌的大海。
作者运用有透视感的祥云曲成表现观音乘风而来过海的仙气。
运用浅墨绿的装,表现海的广阔和汹涌。
利用高、低浮雕塑出海浪图案。
在平面背景上,增强了塑的立体感。
处理手法比较独特。
弥陀殿内两侧,有金代补塑18等罗 汉及明代加塑的四大天王。
罗汉神态各异,举止无定,坐卧自如,栩栩如生。
寺内四大天王,各有名号,而且服饰、法器各有区别,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握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握幡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执伞,左手拿银鼠。
民间称其为“四大金刚”,又说分掌风、调、雨、顺。
后大殿 ,又 称藏经阁,共七间,上下二层,上层藏经阁,下层三佛洞,洞内塑有释迦及胁 侍观音、地藏,弥陀及胁侍文殊、普贤,药师及胁侍日光、月光菩萨。
均为元代塑作品,由于没有对外,保护极好,整个塑如新塑一样。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稷益庙
稷益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绛县西南部的 阳王镇。
据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
罔知肇自何代,元至 元重修。
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
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壁辉 煌”。
按照元代两 个至元年号,即使是后一个至元年,建筑物需要重修,其始建或重修年代不晚于南宋。
现存舞台、正殿 为明代建筑。
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 间空间较大。
正殿五间,三琉璃瓦顶。
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在现存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
壁画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在我国现存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
它不同于佛教题材的敦煌壁画,也不同于道教内容的永乐宫壁画,更不同于儒释道合一的青龙寺壁画,而以古代传说故事为体裁,赞颂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勇猛精神,画艺精湛,布局严谨,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文物,国内罕见。
东壁绘朝圣图,以三圣殿为中心展开画面。
三圣殿面阔三间,重檐歇 山顶,两厢配殿。
殿前植有梧桐、月季、松竹、槐树等花卉树木。
三圣帝君(三圣即太皋伏羲氏、炎帝神农氏 、轩辕黄帝氏)皆坐于殿中,两旁及左右厢房中侍女成群,手执壶浆果盘。
台阶左右有文武百官、农民侍立,其左 环立官员和手执五谷、肩扛农具的农民, 右边有多个农民,有肩扛猎物的,有捆绑着蝗虫 ,有手拿蚂蚱等害虫和野草的。
一女子似为五谷之神,身穿缨络宝衣,左手持碗 ,右手执勺从碗取种子,好象是向农民所赐。
其前面侍立的似为土地神,右下有两力士,又有一武士身负盒囊,作报告状。
松树林下有一长尊,上摆食盒酒壶。
东壁上部绘“斩蛇图”。
山野中有四武士斩蛇场面,周围有围观、朝圣的人群,背景是幅美丽的风景园林,群山清水,云雾缭绕,花木繁盛,山间有打柴的樵夫,路上有行进的马拉轿车,图中有马、牛、羊等牲口,室内有生育、洗澡的家庭生活场景。
后稷降生的传说故事画于东壁 两侧,有祭祀天地,后稷降生,牲畜圈中 ,抛于山野,禽鸟饲养,樵夫发现,母亲抱回,邻人探望等故事画面。
西壁以 三圣殿前的一部分布局,殿台、树木为近景,午门、军帐为中景,山 川、云树为远景,祭庙楼阁为两翼,形成宏大场 面的纵深空间感觉。
内容主要有大禹稷益、祭祀、群仙、耕获、田猎等图。
殿台周围有栏杆,大禹头戴高冠,身着蓝 袍,腰系金带居中而坐,红日从水中冉冉升起,右首坐后稷,手执谷穗,左首坐伯益。
台下一文官手执笏板面朝后稷,一武将面向伯益,均作禀报状。
两边全有文武百官武士侍女等,分持笏板、斧钺、壶浆、果盘等。
右边楼阁,侍女数人行走在长廊中,有抱琵琶,捧果盘、食盒的,形态各异,或交谈,或私语,或自语。
天上也有几组红衣仙人乘祥云而下望,官吏数人举首朝拜。
左边祭庙,祭祀贡品有猪、牛、羊,桌上摆三个牌位, 中间为“昊天玉皇上帝位”,左为始祖后稷神位,右侧神位只见背面,当为伯益神 位,祭祀者为皇帝,高官显贵,两旁器乐鸣奏。
祭坛外有几个官员正在焚烧表章。
两名侍者,其中一人手执火棍,另一 人呼叫。
远处殿阁井然有序,幡旗招展,并有树木、圆帐, 门 前武士 侍立守卫。
祭庙上部为烧荒狩猎图。
山上正放火烧荒打猎,山下有一官吏 向伯益报告开荒和狩猎的情况。
山间火势凶猛,受惊吓的野兽跃下山崖涉水过河,已过河岸的两只麋鹿正回头张望。
远处山涧几只猴子,正嬉戏玩耍。
对面山林一对猛虎正在欧斗,一猛士正拉弓欲射,几个武士手执刀剑,准备厮杀。
山下绘耕获场面图,后稷正教民耕稼。
路上有一妇女肩挑饭篮、水罐前去送饭,小心谨慎过小桥,一孩童手捧水碗、食物走在妇人前,田间农民头戴斗笠、草帽,正辛勤劳作锄地,一老夫似乎听见小孩的喊声,张望送饭前来母子。
麦田中有两个农民正在割麦,前边一年长者手握镰刀、麦子,回头向另一农民说话,路上有担挑,推车的农民来回搬运,麦场上有人上垛、打场,场上一头牛拉着石头磙子碾压着收 割回的麦子。
农民有的手执鞭子赶牛,有的拿扫帚扫场,有的肩扛木杈正准备翻场,有 一小孩手拿簸箕在牛后拾粪。
碾好的麦 子金黄耀眼,堆积如山。
堆子上插一面小旗,边上两人正装袋子。
装好的粮食 有的已装上驴背准备驮运,旁一穿绿裙的妇女抱着小孩看望。
南壁东侧绘“东帝赴会”,队伍成三路 行进“三圣殿”,张大帝羽扇纶巾,正带领众人。
两侧绘“阴曹地府”。
整个壁画共绘有人神四百余位,其创 作者为山 西翼城县画士常儒及其两个儿子常耕、常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
完成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九月十五日。
龙兴寺庙龙兴寺, 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龙兴路北端高阜之上。
该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 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建筑几乎毁之殆尽,唯有 塔院得以幸存。
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 宫,后僧人占居,恢复龙兴寺之名。
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和龙兴宝塔等。
1990年,在山西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新绛县委、县政府向社会集资,组织义务劳动,抢修了龙 兴塔基和寺院,修建于山门,建起108级青石台阶,修建了碧落碑亭等,使龙兴寺面貌焕然一新。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筒瓦顶,梁架为元代遗构,殿内塑宋金时期塑毗卢佛、释迦牟尼 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
塑主佛高达4.5米。
中央美术学院的吴劳教授及国内不少雕塑专家,美术爱好者,曾先后观赏 临摹,给予很高评价。
大殿后就是龙兴宝塔。
据碑文记载 龙兴塔始建于唐, 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包以外皮,并增高至十 三级。
塔呈八角形,高约43米,全部用磨光的青 砖砌成,塔身各檐下的斗拱等均为仿木结构,塔的每级上均有额题,自下而上依次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戴、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
该塔结构精巧,体态秀丽,颇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雄伟气势,登上宝塔顶后,绛州古城一览 无余,景色如画。
令人更感神奇和迷惑的是,该塔曾多次“冒烟”。
据《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载:“光绪乙亥(公元1875年),塔顶冒烟,佥 为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
这年大旱。
之后1937年、1971年、1976年等时间老人传说也亦冒过“烟”。
1993年8月份,塔顶“冒烟”,观者有万余人,连冒七天。
其原因至今仍为一 个谜团,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定能解开此谜。
龙兴寺现存碑刻十余通,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最具书法艺术价值的是唐代的小篆《碧落碑》,该碑系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韩王元嘉四子李训、谊、谌、撰为其先妣房太妃造像祈福,在碧落观雕刻一大道天尊像而得名。
圆首方座,书丹人不详,碑 文共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阙,实为六百三十个字。
字体优美,独具风格,为历代书法家看重的珍品, 原碑二百年后,即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奉命用正楷书将碑文译出。
有关此碑有多个传说,加上碑文的“奇古”、“绝精”,为碧落碑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
据《洛中经闻》和《金碌》等书记载,正值《碧落碑》文写成即将刊石之际,恰巧有两个 道士前来请求刻之。
二道士拿着碑文,便关门闭户,一连几日,昼夜不出,房 内一点声音也没有,众人觉得好奇怪,一起开门观望。
不料,房中竟然空无一人,道士早已不见踪影,只见一对仙鹤翩然离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 。
据说自称李斯之后无人与匹的唐代大篆书家李阳冰见到此碑后,爱护倍加 徘徊数日,不忍离去,遂反复临摹,最觉不如,非 常恼火,愤然“以槌击之”,现碧落圆首所裂三块,相传就是李阳冰所为。
可见碧落碑的小篆从古至今无不为诸多书法家所推崇。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新绛县城正平街中段北部,占地 面积1560平方米。
1937年原绛州教区荷兰籍传教士孔昭明 监牧出资,于1943年落成。
正面欧洲哥特式建筑,两边高约43米的钟楼对峙,中间三角屏风 ,主体建筑屋顶用中国的筒瓦虎头,可以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教堂内无支柱,代之为高22米跨度25米的九道巨型拱券。
与上海、广州、青岛教堂并称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
新绛县—搜狗百科
新绛属于盆地吗
(所属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相关新绛县问答
- 2021-02-23运城13区县财政收入排名:河津第一,绛
- 2021-01-25山西绛县有哪几个县和乡
- 2021-01-25山西省绛县属于哪个市
- 2021-01-25山西绛县——人文地理
- 2021-01-25绛县卫星地图
- 2021-01-25陕西省新绛县属于哪个市
上一篇:陕西省新绛县属于哪个市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是免费给大家的参考信息,所有旅游线路均是云南省内旅游路线组合而成。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站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