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王朝首都到底是如何选址的
中国古王朝首都到底是如何选址的
首都选址有哪些地方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体系除了正式的都城之外,还因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巩固统治需要而设置辅助性都城(陪都)。
虽然中国古代对于都城的称谓众多,国都、京师、京城、陪都、留都、下都等等,但是都城归为两大类一是主都,一是辅都。
中国古代都城体系内容上的体现便是多都制,多都制的形式在历代王朝的都城体系中出现过两都制、三都制、四都制、五都制等。
组成多都制的"都"不仅名称多样,而且功能也不相同。
(1)"都"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都城的多都制形式是中国古代都城形式非常持久的现象,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社会形态各异,想要使得如此广博的国家长治久安,便需要严密的管理体系,无论处在中心位置或是稍微偏斜的位置,对于面积如此广阔的地域也是无法进行周到的管理,况且都城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其本身的功能就复杂多样,任何一个城市作为都城都有其区位上的局限性,都无法完全包括都城的所有功能,这样多都制便应运而生。
(二)中国古代都城体系的形式及其演变
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全国范围内会存在数个都城地位的城市,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一定的都城体系。
中国古代都城体系的形式有单一都城、两都制、三都制、四都制、五都制、六都制等,单一都城制的政权较少,因中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政权均是多都制。
1、中国古代都城体系的形式
2、中国古代都城体系的演变
多都制起源的说法不一,有夏代说、商代说、西周说。
无论哪种说法,多都制起源于先秦时期是毋庸置疑的。
先秦时期的多都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其表现为圣都俗都制。
关于"圣都"这个概念,是董作宾先生最早提出的。
张光直先生后来发展并深化了"圣都"的含义,其认为夏商周三代虽然在其立国之前多次迁徙国都,但是其政权存在之时无论国都迁徙至何处,三代最早的国都一直都保持着祭仪上的崇高地位。
倘若把三代最早的都城比作恒星太阳,那么后来迁徙往来不断变化的都城就像行星或者卫星那样始终围绕恒星运行。
即是夏商周三代都有一个圣都,它是永恒不变的;也有不同时期的俗都,是举行日常祭仪的都城,也是政治、军事中心。
张光直先生把三代时期圣都不变,俗都屡屡变化的原因归结为追寻青铜矿的需要。
夏商周三代的这种政制特征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许多政治、经济特征的尖锐表现之一。
三代的这一政制特征,则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若干政治、经济特征的一个尖锐表现"。
先秦时期的圣都俗都制,并不是简单的主都辅都制,先秦时期的都城一般承担着"祀"与"戎"两种基本功能,即政治与军事的功能,其不断的扩张便是都城不断转换的原因之一。
先秦时期的圣都因为是先秦时期政权的发源地,由此圣都便拥有先祖的宗庙,享有的祭祀礼仪也是政权内最高规格的。
而俗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对外扩张的进行,服务于开拓疆土的需要,俗都会发生空间上的变化,甚至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圣都也兼有俗都的职能。
先秦时期,岐周先是周政权的唯一都城,后随着周人的扩张,岐周成为周政权的圣都,作为先祖宗庙的永恒基地存在着。
后来周成王营建了洛邑,岐周成为了圣都、宗周成为了周朝的政治中心即是周政权的主都,成周成为了因控制东方需要而设立的陪都。
东周时期的秦政权早起屡次迁徙都城,学术界一般认为秦政权(包括一统之后的秦朝)一共有秦邑.西垂、涝、涝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栋阳、咸阳这九个都城。
在当时秦政权扩张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西垂和雍城都曾作为秦的圣都,与其当时的俗都一起构成当时的都城体系,为秦政权的扩张提供稳固的后方和激进的前方。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格局的重要奠基期。
中国古代多都制的都城体系也逐渐发展演变,逐渐在管理大一统帝国中成熟起来。
秦朝的国祚非常短暂,在此便直接称为秦汉时期了,秦朝时,洛阳是否为陪都,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一般不认为洛阳是秦的陪都。
秦汉时期的主流都城体系形式与周王朝是一脉相承的"长安一洛阳"体系,长安为主都,洛阳为陪都。
此时的都城体系格局体现的是东西平衡型。
西汉末期王莽代汉而立,曾置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这五个陪都是当时的地区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政权内商业中心,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东汉时期,以洛阳为主都,以长安、宛为陪都,以长安为陪都是继承西汉政权正统性的体现,宛是东汉王朝开国之君的故乡,当时也是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割据时期,其间政权众多,其主要政权的都城还是东西平衡型,以洛阳和长安为轴线。
三国时期的曹魏以洛阳为主都,以长安、邺、谯、许昌;北魏以洛阳为主都,以平城为陪都;北周以长安为主都,以洛阳为陪都。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持久的混乱割据时期,长达三百年,相对与秦、西汉、东汉大一统王朝时期的都城体系而言,这一时期的陪都状态和功能比较复杂,出现了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实际权力型陪都一一霸府,虽然其不是正统的主都,但是却掌握着当时政权的实权,政令由此出,而不是名义上的主都。
正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也为陪都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契机,中国古代都城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格局的全面兴盛期,与秦汉时期有许多类似之处,其都城体系的主要形式"长安一一洛阳"体系便是一大体现。
隋唐时期以长安为主都,以洛阳为陪都,唐帝国时期的小插曲一一武周以洛阳为主都,以长安为陪都。
唐帝国时期的都城体系也呈现岀多样化的特点,除了长安、洛阳两都制,还有武周时期的长安、洛阳、并州;唐玄宗时期长安、洛阳、河中府(蒲州)三都制,也有唐肃宗时期的五都制: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北京太原、南京蜀郡。
隋唐时期,中国都城体系多样,采用过两都制、三京制、五都制,两都制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最稳定的体系。
三都制、五都制或因帝王故乡、或因统治者避难而采用。
这一时期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也是采用多都制,如东北的渤海国采用五都制。
秦汉直至隋唐时期,多都制是都城体系的主要内容,两都制、三都制、四都制都出现过。
此时的都城体系便是因为一个政权的广阔疆域内占据所有区位优势的地方不存在,便选择多个城市成为都城,便于统治。
此时期中国主要的都城便是西安、洛阳,这一历史时期,西安、洛阳组成都城体系主都辅都制的主要内容。
西安、洛阳交替成为主都或者辅都,东西平衡,统治中国。
伴随着唐代中晚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地缘关系的转变,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了都城的优势,五代十国及之后北宋时期,洛阳与开封构成以东西两京的主体的都城体系的主要内容。
长安、洛阳在割据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北方政权的都城构成城市。
后梁以开封为主都,以洛阳辅都;后唐以东京魏州兴唐府为主都,以太原、北都真定府为辅都;后晋以开封为主都,以洛阳、太原、邺都兴唐府为陪都;后周以开封为主都,以洛阳、太原、邺都兴唐府为辅都;这一时期的北方政权中以开封为主都、洛阳为辅都逐渐成了主流,因这一时期战乱频仍,辅都的设置一般体现在军事意义上。
北宋实现了统一,北宋初以开封为主都,以洛阳为辅都,后又置宋州(赵匡胤帝业肇基之地)为应天府,宋仁宗时置河北大名府为北京。
南宋时期,偏安东南,以临安(杭州)为主都,以建康(南京)为辅都。
两宋时期比之秦汉、隋唐,虽称统一,但是其并未实现对中国的统一,当时东北的辽、金政权,西北的西夏政权、西南的大理政权,与其并立。
两宋时期的都城设置体现出抵御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
这一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洛阳逐渐失去了主都的地位,成为宋初的陪都,对这金人南下,宋室南迁,其陪都地位也成了过去。
五代十国以及两宋时期,中国古代都城体系"开封一一洛阳"东西平衡型也渐渐消失,南宋时期的临安与建康已是南北相对型。
此时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一辽政权在逐渐扩张的过程中,其都城体系五京制也日渐成熟;金政权都城体系转换频繁,实行过五京制、四京制、六京制。
这一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体系是中国古代都城体系中具有浓重民族色的重要时期之一。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其都城体系有民族色,更多是主流形式。
以大都为主都,以上都为辅都,元代统治者在两都之间往来巡幸,管理疆土。
在元代,北京成为了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开始成为大一统王朝都城,为以后的南北两京制以及北京为主要都城打下了基础。
而稍后的多都制转变为以南北京为主体的都城体系的格局,这种现象延续至民国时期。
在这种都城体系以南北京为主体的都城体系的主要格局之下依然存在着微妙的变化,明前期都城体系的演变经过五朝七十余年的演变才最终定型为以北京为主都,南京为辅都的格局。
中国古王朝首都到底是如何选址的首都选址有哪些地方
(所属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相关无首都属于英国问答
- 2021-05-27乌鲁木齐面积(中国所有城市面积排名
- 2021-05-27中国行政区划——广东省茂名市
- 2021-05-27海外见闻丨斐济劳托卡之中国印象
- 2021-02-244年减贫6万人中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罗城
- 2021-02-24墨西哥锡那罗亚距首都墨西哥城有多少
- 2021-02-24坦桑尼亚为何要把首都从达累斯萨拉姆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首都选址地点有那些
以上是免费给大家的参考信息,所有旅游线路均是云南省内旅游路线组合而成。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站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