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盖州丨老地名,城市的活化石
遇见盖州丨老地名,城市的活化石
盖州属于哪个省份哪个市
遇见盖州丨老地名,城市的活化石
老地名,城市的活化石
作者:于学忠
城市老地名就是城市的活化石,是这座城市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反映与缩影。
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城市就是缺乏文化的城市,同时也就失去了魅力、失去了吸引力。
盖州古城自汉代以来已历近2多年历史,悠悠岁月为盖州古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许许多多的老地名无一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地名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也烙印着时代的色。
古城盖州老地名的由来,每个都是历史的见证!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它们犹如夺目的明珠,镶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之中。
它们的名称已经远不是标识地理位置的符号,而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遗产,成为古城盖州一 笔非常珍贵的地方 文化财富。
盖州老城区的地名,可以分为多种类别—— —有因地形、地貌、方位命名的,如东关、南关、北关等;有为吉庆纳福命名的,如“大德元胡同”、“万宝 胡同”等;还有因人名地名命名的,如“刘家糖坊胡同”等等。
古城内的大小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从东门至西门为盖州城中心大街。
以钟鼓楼为分界,鼓楼北至中心大街第一段为北大街,第二段为扒头街;鼓楼南至南门为南大街。
在与这两大街相通、交错着许多的巷子、胡同。
如“茧市胡同”、“束鹿胡同”、“鱼市胡同”、“银市胡同”、“花墙胡同”、“火神庙”胡同等等。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
有人形象地说,老地名是反映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很多老地名都是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包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史实,短短几个字的信息量,却折射出了 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印痕和鲜明浓郁的时 代特征,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茧市胡同” 从老地名看盖州城市
盖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老地名。
这些老地名或蕴含着一段饶有情趣的 历史典故,或依附着一处绚丽多姿的人文背景。
盖州市古称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
清代中叶,成为 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
文化底蕴深厚,然其地 名之多、之变化,却与其他城 市迥异。
据《盖平县志》记载:“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
因盖州 城没有北门,西门因海水侵近也关闭了,只剩下通往东关和通向南关的两条街算是兴旺的地界了。
其中,一个个老街名的背后,是传说,是故事,是历史,更是文化。
柞蚕,曾经是盖州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以吃柞树叶为主。
我国的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先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
据古书记载,早在汉代时候,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百姓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用来制成丝绵。
后来人们逐 渐知道还可以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
到了明代,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后来这行业传到了辽东盖州。
早在金明昌五年(1194年),金政权就命辽东等路兴办蚕业,女真与汉人百姓皆可量力养蚕。
到了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
清代山东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
书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
不久,放养柞蚕就逐 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
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
盖州柞蚕的放养的确开始于清代。
乾隆皇帝曾专谕军机大臣:“令其酌量素产椿、青等数省份,讲喂养椿蚕、山蚕移咨该省都府 ,听其依法喂养,以收蚕利”,所以清代养蚕业很 盛。
古城盖州养 蚕业是随着山东移民而传入的,盖州东部山区柞林茂密,是放蚕的极好地方。
清王 元綎撰《野 蚕录》说:“辽东 与登莱隔海相对,登莱之民,渡海营生……以放蚕为 最多,每岁秋冬之交,富商携巨资入山收茧,盛以蔑篓,捆载而南,连樯接楫。
……且荒土日辟,风气日开,逐渐推广,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南船收蚕,用于织绸,也促进了养蚕 业的发展。
《县志》载:“乾隆四十一年设立山茧税,设局于盖平县,会征定额二千四百五十六把”。
《奉天通志实行九蚕业》:“柞蚕之发明在数百年前,而成为本省一特种实业,则昉自近代,有清乾隆二十七年六月,编立奉天流寓锦州、复州等处养蚕织绸人民保甲。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允奉天将军福康安等奏,盛京、牛庄等六城官山之茧税,再试办二年,是清初蚕业以盛。
其后嘉庆、道光间,盖平县有缫丝厂,迩来安东、岫岩、庄河、宽甸各县其业大盛……。
清道光十年(1830年 )七月,清朝廷议行盖平、熊岳等六城蚕税章程,“每茧千个输制钱五十文,如有伐桑为薪,照毁伐树木 稼穑律究办,若将山场抛弃不植树养蚕,照荒芜田地律治罪。
”据光绪三十四年调查,饲养蚕者有12县,及民国六年调查本省著名蚕场数,盖平5357(把),……迄光绪季年,盖平县从事蚕业 的有4114户,亦推全省之首。
”
在盖州市杨运乡有清同治五年《刘学礼墓碑》:“……于自吾父持家以来,置田数百亩,买山数十区,积谷登蚕岁赢资,其他园林场圃、墟舍井臼之微,亦井井有条,可为后世法……”。
刘学礼是山东莱州府胶州县宋家坡人,后移居此地,靠养蚕而发家致富 。
登蚕,即是养蚕。
养蚕只是副业,但在创收上不让其他的主业。
城 内“茧市胡同”存在,说明养蚕并出售,在盖州是一件商业上的大事情。
到了民国,山茧依然是盖州的一项经济收入。
《盖平乡土志》说:“吾邑东南多山,最利养树放蚕。
然从前不讲提倡,居民多以余地包括山场而茧子最少,近年以奖励之 法催报茧场,风气渐开,遂将所有山场渐次和盘托出。
计原有红茧不过五千余把,近以原报期满,催 促将红茧浮多及黑茧并荒山三项,报至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余把之多。
统计本县茧场可有两万把之谱,倘从此善于推行,俾民间皆养柞、放蚕、缫丝、织绸四者,加意讲求,逐渐改良,则本境之富及实业之兴均可立而 待也。
”
老地名,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盖州城内,曾经保留着“茧市胡同”这样的带有“市”、“商”等痕迹的胡同名称。
南关、东关是古老的商业街。
有栉比的商店、五光十色的店铺门。
熙熙攘攘的充斥着整个街道。
古城盖州,商民交易、店市都集中在这一带。
农副产品进 城,这里就成了集散地,成为 物资交流的场所。
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货物大多在南 关卸货,而来自东部山区的物产,运至城外的货物,则从东关进出的较多……旧时此地居民众多,商贾云集,呈现一派兴旺吉祥景象,“茧市胡同”遂由此得名。
“束鹿胡同”:一个历经久远的老字 号
在浩瀚的中华医药宝典之中,有一朵在辽东古城盖州大地上绵延绽放了16 0多年的奇葩,它就是 在中国药界闻名遐迩的“咸春堂”。
追根溯源,咸春堂是盖州最 早的药店之一。
因始创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的阳春三月,故取名咸春堂。
这家老药店的财东 是由浙江宁波帮刘、冯 、葛、赵四家,以经营阿胶著名,此外经营膏、丹、丸、散中成药和中草药。
此后,历经清同治、光绪、宣统及民国诸时代。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经过浙江宁波帮刘、冯、葛、赵四家几代人的苦心 经营,数百年延续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盖州现存少有的百年品牌,史册广载,流传广远。
古代的药房没有单独的体系,它是和治病连锁的、类似于现在的医院和诊所。
古代的药房经营独特,自始至终既有中医师坐堂诊病,又同时兼有柜台售药。
到了清代时,盖州城内仅仅中药行铺就有70余家,规模较大的就是“咸春堂”,经营资本达5000元,经营地点在城 内的“束鹿胡同”;咸春堂,当时还配制加工、出售药品、药材,有丸、散、 膏、丹、剂、片等多种。
咸春堂在盖州家喻户晓,医德高尚,售药真诚,深受人们信服,治病求医者接连不断; 最著名的有阿胶,销往江浙等地,名传国内以及海外。
其中,许多南方药商行客曾慕名前来采药购药,甚至台湾集元药行也派人来此堂坐内寓。
其次,“天一堂”开设与1851年(清咸丰元年)二月,经营资本为3000元,地址在城内钟鼓楼南。
故业内当时故有“北有 咸春堂,南有 天一堂”之说。
医药,是与百姓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
据《营口文史资料第五辑》资料记载:此外,盖州古城内还有——同寅堂、魁福堂、成春堂、西域堂、天福堂、天成堂、春林堂、永兴顺、天合利、三生堂、天元堂、久 安堂、怀德堂、润德堂、志育堂、福生堂、利生堂、九思堂、春育堂、同德堂、德生堂、时雨堂、永和堂、即愈堂、万寿堂、大生堂、大德堂、道生堂、九二堂、全生堂、太和堂、天贞堂、济世堂、宝善堂、德和堂、春和堂、天生堂、庄仁堂、会东堂、普春堂、九如堂、万有堂、荣生堂、中立堂、广生堂、兴业堂、忠德堂、明仁堂、复 得堂、人和堂、宏春堂、广德堂、德发堂、同春堂、天和堂、天义堂、永生堂、永春堂 、天元堂、久安堂、三义堂、正德堂、长春堂、保元堂、天 德堂、仲生药店 、张仙圃、金城盛、金城升、吉成兴、庆成永、新泰兴等。
由此看来,“束鹿胡同”的“咸春堂”曾经是打造古城盖州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值得深思。
“束鹿胡同 ”走出了 老字号一条突围之路,为盖 州古城复兴老字号品牌探索了有益经验;“咸春堂” 所闪烁的光芒与智慧,却非今人可及。
诚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
老字号文化是盖州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蕴涵着一个时代的文明,再现其当年的繁华景象,将一缕缕文化碎片,融合到今天盖州城市的嬗变、人民的心灵之中,以留住这座古城的足迹和记忆。
对老字号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是给子 孙后代留下的一笔巨大财富。
老字号及文化遗产是一块“金字招牌”,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探寻“鱼市胡同”,旧事漫步记忆碎片
老盖州人都知道,在鼓楼北及城东门外有一条百岁胡同—— 鱼市胡同。
眼下的胡同虽已找不到跟鱼有关的景和物了,但听胡同里的老人讲讲过去,仿佛把自己置身于几十年前热闹的胡同里,鱼贩和买鱼的 市民,一尾尾活鱼……
鱼市胡同,位 于盖州旧城 中部,鼓楼北及城东门外沿街胡同;旧时,以鱼类交易市场设此故名。
自古以来,盖州素有“东产柞蚕,西产鱼盐,南产苹果,北产棉花”之称。
在清代就是奉天省的渔业中心,在五个渔区中占有“营盘”、“盖复”两大渔区;城内分有银市、柴市、鱼市、黄花鱼市、菜市、茧市、牲口市等 ,古城相关产业也相对发达。
据了解,开埠之初,盖州地区水产资源相当丰富,有鱼、虾、 螺等几十个品种。
西海一带有较为丰富的海产资源,是清代的渔业中心。
那时候,沿海各 渔港每年春夏之交为“渔汛期”,依次分为“黄花鱼汛”、“鲙鱼汛”、“鲅鱼汛”等,人称大“海市”;届时,山东等地渔船云集西海,将捕来的鱼类运往盖州古城“鱼市胡同”销售。
据光绪三十四年记载:盖州一 带有渔户四百三十一户,各种渔船二百九十四只。
年产黄花鱼七十五万七千斤,鲙鱼二十四万九千 斤,鲅鱼七万斤,铜鳞鱼五十九万四千斤,梭鱼一万一千斤,各种杂鱼三十万斤,青虾十六万八千零四十斤。
鱼市,在鼓楼北及东门外;黄花鱼市,在城东门外;此后,鱼市逐渐扩展到淡水、海产品兼营, 形成早期盖州市较大规模的综合水产品集贸市场。
当年的渔业 也相当红火。
渔户捕鱼的船为木船,叫作“马槽”、“燕飞”、“花鞋”、“蝈子”、“舢板”、“划子” 等各式的名 称。
盖州人依赖传统,船只 几乎几百年也没有什么变化。
船只无论大小,都是木制的,海上行船不同内河,大抵要用风帆才行, 少的一张帆,多的要三张帆。
自认为“好把头能使八面风”这就足够了,似乎地名海角都可以行走,改造渔船和捕鱼好像在其次。
辽东湾海冰灾害严重, 每年出海的时间不长。
能够出海捕鱼的时候,千帆竞渡,也是很壮观的场景。
光是网具,就有风网、挂网、流网、张网、袖网、凉网、插网等。
渔业,带动了捻船、织网、油漆、捻绳索等相关产业。
岁月沧桑。
不知 鱼市何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逝了。
“银市胡同”,散落在 时光隧道的文化史迹
作为盖州古城文化的一个象征,“银市胡同”是极富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
商业兴盛,使得古城盖州成为东北主要的商业枢纽。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以来,城 西二 十里的大清河入海口,成了西河口港,为东 北最早的海运交通重要之地。
各地商贾慕名而来,舟车往返络绎不绝……
清代中叶,“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商业繁荣, 交易聚增,必赖于充盈的金融货币做媒介 。
清代时候流通的货币除方孔园钱的铜币外,还有元宝银、银元等,这些东西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
外地商人携带元宝银,又与当地的银两成色不同,平码不一,外地元宝银分为墨银、上海规银、营口炉银、港银等等。
每次钞币交兑之时,需要具有熟练技术和一定经验的人员来做鉴定、称量、核 价等事,大家都感到很麻烦和苦恼。
对此,古城盖州当地商家几 经酝酿和协商,提出了“抹银”的办法,因此,抹银业务在盖州应运而生。
抹银,是虚设其名。
是一种以银为本位的虚码信用货币,是从民间商贾们那里学来的自立信用交易手段。
据民国十六年《盖平银行公会抹银立案纪念碑》记载:“……凡需钜大钱款者,均以“抹银”为挹注,每年以五、八、腊为卯期,嗣后以十吊制钱合价。
及后私帖取消,奉命通用纸币,遂以奉票七二作价,丝毫不准更移。
”这种办法推行以来,商民称便,无投机捣空之嫌,收予取予求之效,信用巩固。
这种抹银办法如同今天银行业务有些相似,各商家发生交易,由代办商号以转账结算,不动现银。
结算期按照民俗习惯的三大节日,商民称为三个卯期,即农历五月初三、八月十五、腊月二十六,又称为“五八腊”卯期,化卯结账(即一个结算周期结束)。
如有资金不足,无力偿还,可延期结算, 但要加卯 色一成。
节日过后,开卯期(即一个新的计算周期开始)为元月初六、 五月初六、八月十六。
每年元、五 两月开卯期,由各商家赞助演戏五天,以助声威。
抹银的诞生很受商家的欢迎。
但是,随着营口口岸开放,取代盖州连云岛口岸,盖州经济收到了很大的影响。
盖州繁荣在清咸丰八年起渐有逊色,但城内依然是市街整然,店铺林 立,有大小商号六百余家,与其他地方相比,仍是出类拔萃的。
《盖平银行公会抹银立案纪念碑》,记述了盖州“抹银”的性质、功用、于民间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经官府备案的时间等,是盖州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
古城盖州的“银市胡同”,是扩大资金来源的货币交易场所,广泛吸引当时周边地区的游资。
盖州的银市交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参加银行公会的商号,称为“行内”,行内之间的交易,按照当天的银市价格,将交易额双方记入账目,卯期结算;另一种称为“行外”,商家、市民等委托有信誉的“行内”商号代理,由外柜人员代为买卖。
雇主在店铺等候,这种做法叫做“听行”。
有的雇主亲自 到银市成交,再到委托商号办理账目叫作“随行”商号为雇主代理买卖要扣佣金,即为手续费。
每次佣金多少视“行内”、“行外”的不同,“行外”买者扣佣金二成,卖者扣佣金三成。
通称为“买二卖三”。
“银市胡同”的定价比较合理,卯期结算规定:每两银十吊钱,固定不变。
平 时交易随行就市,上下浮动,时高时低,涨落悬殊,则由各商家合议,确定适中价格,用来稳定市场。
古城盖州的银市交易别具一格。
天天有市,日日有行。
盖州银市日成交额达到三、四万 两银子。
海城、营口、沈阳、哈尔滨等地商人也纷至沓来,参加“银市胡同”抹银的交易活动。
“银市胡同”作为盖州古 城一道人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物盖州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特色。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银市胡同”的结构自成一格,通常集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融合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 、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等,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东、西、南马道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地域人文
盖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许多地名、街名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还有 沿东西南三面城墙各有一条街,分别叫“东马道”、“西马道”、“南马道”。
“东、西、南马道巷”以前是盖州 城里最偏僻的角落。
那时的盖州城,四周也是高高的城墙,城门桥一吊,就隔断了入城的土匪强盗 ,守城的将士挨城墙的各个巷子巡逻,北马道巷就是 马蹄踏出来的,是个跑马的巷子,护城的卫士们天天骑马绕城过往。
高高的城墙像大山,遮挡了太阳、月亮,遮挡了春风、秋雨,也遮挡了外面斑驳灿烂的世界。
没有马蹄声,北马道巷就永远宁静、永远幽寂。
探访盖州的“中街方城”,历史悠久,明城的“东、西、南马道巷”也是在辽金旧城址 上修建的。
城门有三 :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宁海。
钟鼓楼在城中衢,今按其城周围七里零三步,城仍 旧池淤。
城内建有马道,可直接登至城顶。
“东、西、南马道巷”,原是盖州旧城的 登城必经之路,傍着城墙修建的,每个城门或城角都有,盖州的马道是用 卧砖砌成的斜坡状(有的地方的马道呈阶梯形),名 为马道——即登城的马道,泛指城墙内的马行之路,这里的 马也代指骑兵。
在天聪五年( 1632年)九月,后金就开始重 修盖州城,并向城内移民,派副将石柱国、游击雅 什塔率兵600人驻防…… 《盛京通志》载:“盖平县城即明盖州卫城。
乾隆四十三年重修”。
清政府是做了一次较大的修缮。
同治十二年《重修城垣记》碑刻,记载了以后的几次修缮:“盖州城垣自乾隆四十五年请帑重修后,风雨摧残,日形颓倒。
咸丰经城守卫宗室载派委厢黄旗防御乌会, 同铺商谭人敏等将颓隋外墙皮补修数段。
同治四年秋焉,贼滋扰而城垣颓倒,可通行人来一处矣,守御无凭,人心惶恐。
不得已于十月二十日仓卒动工,五年攻作……清时的盖州城东门名字不同于明时的名字,明时,东曰“明睙”。
显然,清政府对字义为转视的“睙”是反感的,索性将其改成“顺清”。
清末民国初绘制的《盖平县城略图》,那时的盖州卫城东南二门之外建有瓮城,城内建有马道,城外筑有护城河。
城内有由东至西的大街一条,平行小街几条;由南至北大街一条。
因古城没有北门,没能贯穿南北,但这条街无疑是这城的中轴线,使得这城越发规矩。
钟鼓楼在这条中轴线正中偏南一点,还算巍峨地耸立在那里……抗日战争前,盖州老城的东马道巷仍保存完好。
还是登城巡游,以及快速反映部队相互支援的通道,当然也是进入城门楼集结,准备出击的通道。
时至今日,虽然老城的原貌已失,但这些老“马道巷”基本存留。
但是在老盖州人的心坎 上,老地名一直存在。
城市发展、时代进步,“东、 西、南马道巷”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已经渐渐隐退;由此可见,“东、西、南马道巷”,它是旧城内东 西纵街之一,这里的登城马道,是守城骑兵与步兵上下城墙的坡道,不论是和平时期的日常城池防守,还是紧急军事行动的战争时期,骑兵步兵均可迅速从马道登上城墙。
“东、西、南马道巷”,风雨变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地域人文。
这些地名,历经 变迁,其间不乏几番易名者。
在辗转反复中,很多地名的原本含意已经丢失或者残缺。
古地名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 的更新发展使得这些古老的地名免不了要面临新的威胁, 保护古地名已经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些老地名则记载、浓缩着一段难忘的历史,它们本身就是那 段历史的组成部分。
这里记录过城市的纯净安详,也镌刻 着芸芸众生的印象对白。
世易时移,这里变换的是捉摸不定的人生过往,凝结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佳地离不开美名,有了美名,一个地方的名字才能远扬。
如果 把城市比作花园,那么每个老地名就 是一朵绚丽的小花,令人悸动。
盖州古城历史文化的内核,正是由那些老街巷名构建的。
古老的地名,贮满了盖州古城前朝旧事,包蕴着漫长悠远的历史风云。
云起云散,时光悄然流逝,但老地名的古朴气质和丰厚底蕴,却牢牢定格在城市的记忆中。
作为已走过了2年岁月的历史文化名城, 盖州也有很多内涵丰富的老地名。
我们常常看着 旧版盖州地图,对那些雅致的老 地名作诗意遐想。
这些老地名,有的古朴高雅,有 的富有哲理,从 这些老地名上也可以看出盖州古城文化历史悠久的特点。
一个老地名就是一段历史,既要保留城市的历史轨迹,又要形成新的文化景观,达到更新中贯穿保 护、保护中融入更新的目标。
2014年9月26日(星期五) 于逸轩阁
—END—
我们在分享这个城市
也在寻找和我们一起分享的人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
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
遇见盖州丨老地名,城市的活化石盖州属于哪个省份哪个市
(所属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相关盖州问答
- 2021-02-23 盖州属于哪个省
- 2021-01-29金山屯区和西林区,最美丽的遇见,伊
- 2021-01-11盖州市西城街道办事处(辽宁省/营口市
- 2021-01-11(营口市盖州市地图)盖州市地图全图
- 2021-01-11辽宁省盖州市行政区划代码
- 2021-01-11辽宁省盖州市
以上是免费给大家的参考信息,所有旅游线路均是云南省内旅游路线组合而成。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站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