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五国)这个遥远记忆中的古城—布哈拉,还需你亲自探索
(中亚五国)这个遥远记忆中的古城—布哈拉,还需你亲自探索
布哈拉属于哪个区
(中亚五国)这个遥远记忆中的古城—布哈拉,还需你亲自探索
布哈拉,博弈与离散
苏联统治时期,布哈拉被划分进乌兹别克斯坦,成为残存人们遥远记忆中的古城。
苏联解体后,布哈拉再次恢复本色,世人重新想起这座丝路上曾经最为繁荣之一的城市。
论起布哈拉的地位,当年成吉思汗深知其重要,屈尊亲征,而直到近代,这里仍是英俄两国互相扼制和博弈的碰撞地带。
2018年1月1日起,乌兹别克斯坦开始简化中国赴乌旅游的签证手续,不妨就将这个交融着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伊朗、英国血泪情仇的十字路口,作为进入这座中亚古国的钥匙。
布哈拉历史
公元前6世纪
作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2世纪
贸易开始逐渐繁荣
892年~999年
波斯萨曼王朝首都,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
11~12世纪
突厥喀喇汗王朝治理下
1220年
成吉思汗以他独特的方式征服布哈拉
1370年
突厥贵族帖木儿推翻蒙古人统治,建立帖木儿帝国统治
16世纪
布哈拉汗国首都,超越撒马尔罕成为当地贸易中心
1942年
在苏联统治下,划入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还是乌兹别克?
我漫步在布哈拉迷宫般的小巷中。
这座中世纪的老城,像活化石一样,至今有人居住。
那些石灰色的房子,有的经过翻修,有的已经破败。
紧紧关闭的雕花木门,像沉默不语的嘴巴,却偶尔从门缝中透出杯盘声和低语声。
我不时看到一些穿着花色长袍,戴着头巾的女人,或是头戴羊皮帽子的男人。
他们的五官难掩伊朗人种的特色,让我想起布哈拉也是一座塔吉克人占多数的城市。
然而,人们的身份认同是模糊而游移的。
他们说塔吉克语,但与塔吉克斯坦无关。
长久以来,布哈拉人的身份认同完全建立在这座城邦的基础上。
他们是生活在布哈拉的,说塔吉克语的人——在斯大林划分民族与国界前,这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
在一片水池边,我找了一个长椅坐下来。
这里是Lyabi—Haus,在塔吉克语中意为“水池周边”。
它的中心是一座蓄水池塘,建于1620年,曾是布哈拉最主要的饮用水来源。
水池周围遍植着桑树,树荫下是人声鼎沸的露天茶馆。
我记得,其中一位老人面容庄严,穿着苏联时代的军服,上面挂满奖章。
老人告诉我,他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老兵。
在乌克兰的第聂伯河畔,参加了对德军的反攻。
“我属于朱可夫将军的部队”,他说。
已经黯淡的瞳仁突然闪烁出光芒。
这时,纳迪尔·迪万别基经学院门前迎来了这天第一批拍摄婚纱的情侣,伊斯兰的繁复图案成为幸福时刻的背景。
拍完照,他们径直绕过茶馆,走到一家卖咖啡的店铺前,每人要了一杯拿铁。
6年前,这里也没有咖啡店。
仿佛为了安慰一个旧地重游的旅行者,我发现纳斯尔丁的骑驴雕像还在那里。
纳斯尔丁是苏菲派教义中的智者,在中国则被称为“阿凡提”。
很多民族都认为纳斯尔丁属于自己,布哈拉人就认为纳斯尔丁生活在布哈拉。
苏联电影的奠基人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也拍摄过《阿凡提在布哈拉》的电影。
实际上,纳斯尔丁出生在今天的土耳其。
他生前游走过伊斯兰世界的很多地方。
他之所以为人铭记,除了因为他的智慧,更因为他一直反抗蒙古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
我发现,从阿拉伯到中国,那些流传着纳斯尔丁故事的国家,无一例外全都遭受过蒙古人的袭击。
从成吉思汗到苏联时代的印迹
成吉思汗当然也荡平过布哈拉。
这座古城已经罕有更古老的建筑。
唯一的例外是Kalon宣礼塔,高达47米,在塔吉克语中意为“伟大”。
一生征战的成吉思汗被这座宣礼塔的高度震惊。
据说,他没有遇到过任何建筑,能让他向后弯腰仰视。
宣礼塔因此得以幸存。
我徘徊在宣礼塔的下方,发现塔身上的马赛克早已脱落,而蜂蜜色的砖石几近完好。
埃米尔禁止当地人登上宣礼塔,以防他们偷窥附近庭院里的女眷。
只有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才能爬上105级台阶,享受登顶的殊荣。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被一把推下去。
如今,登塔行为已被禁止。
旁边的清真寺和对面的Mir—i—Arab经学院,是整个布哈拉最美妙的建筑:绿松石色的穹顶,仿佛热气球一般,在阳光下散发着光芒;雕刻精美的拱门,让人想到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
经学院仍在使用,有将近2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阿拉伯语,以便日后成为伊玛目。
我跟随一个戴着学生帽的男孩,从清真寺走出来,穿过广场,走向经学院。
他突然回头告诉我,经学院不对游客开放。
比经学院更加衰落的是布哈拉的巴扎。
曾几何时,布哈拉的巴扎是整个中亚的骄傲,是这座城市的心脏和财政支柱。
在最辉煌的年代,巴扎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从清晨到黄昏,数不清的骆驼和毛驴驮着高高的货物,穿过人群。
货摊一家挨着一家,从马鞍、皮毛,到烟草、香料,无所不有。
塔吉克商人穿着宽大的长袍,一切讨价还价全都在袖子里完成。
小伙计托着茶盘飞跑,烤肉的香气四处弥漫,铁匠的打铁声在圆顶之间回荡。
今天,布哈拉的五座穹顶巴扎还保留着三座,然而它们都变成了萧条的纪念品市场——因为实行游客价格,我发现几乎没有当地人来这里购物。
店主们无聊地坐在摊位后面,打发着时光,他们所贩卖的商品——哪怕是布哈拉人戴的羊皮帽子,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对“丝绸之路”的幻想。
布哈拉曾以枣红色的手工地毯闻名,但是现在却都由机器制作。
摊开一张地毯,灰尘四下飞舞,而我很快就知道原因所在:价格高得离谱。
我走进一家卖木偶的店铺,发现木偶全都以美元标价。
一个木制的阿凡提木偶要价100美元。
“15岁开始,我跟随父亲学习冬不拉。
音乐伴随我度过了灰暗的苏联时代。
苏联解体后,火箭般的通货膨胀让人几乎无法生活,但因为有了冬不拉,有了音乐,我终于熬了过来。
”他用所有的积蓄,录制了这张CD,里面收录的歌曲全是塔吉克民谣。
英俄大博弈,永不落幕
回到旅馆,我阅读彼得·霍普柯克的《大博弈》。
这本杰作讲述了19世纪至20世纪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争霸。
“大博弈”一词出自英国军官阿瑟·康诺利之口,因吉普林的小说《基姆》而为人所熟知。
正是从“大博弈”时代开始,布哈拉才从中世纪的晦暗中浮出水面,成为激荡的世界史的一部分。
为了见证书中描述的那段历史,我去了布哈拉的皇宫城堡。
城堡是一座城中之城,经历了千年风雨,终于在1920年9月被布尔什维克的炮火摧毁大半。
它的使命倏然结束,被改为一座故宫式的博物馆。
19世纪,俄国开始逐渐向中亚进军,目的是开辟一条前往英属印度的通路——这是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定下的国策。
为了应对俄国的威胁,英国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中亚。
当时,这片土地连一张现代意义上的地图都没有。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借助当地汗国的力量,阻挡俄国人的脚步。
而中亚此时已经分裂为三个互相敌对的汗国——布哈拉、希瓦和浩罕,它们之间则散布着哈萨克和土库曼的游牧部落。
1840年9月,孟加拉轻骑兵团的军官康诺利,成为前来营救斯道达特的孤胆英雄。
他的目的还包括说服纳斯鲁拉与英国结盟,并为英国商品和基督信仰打开中亚市场。
正是他发明了“大博弈”一词,后来也成为这个词汇的最佳诠释者。
命运再次戏弄了英国人。
康诺利也被投入地牢。
纳斯鲁拉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当英国在开伯尔山口遭遇“滑铁卢”的消息传来时,纳斯鲁拉终于确信,大英帝国只不过是一个二等国家。
他对两名英国囚犯的惩罚,不会有任何后患。
1842年6月24日,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英国人被赶至城堡下面的广场,挖掘自己的坟墓。
我不知道斯道达特死前是呼唤的上帝还是真主。
显然,两者都没有帮助到他。
那座地牢颇为符合恐怖电影中地牢的样子——没有大门,只能通过一条垂下的绳子进出。
我看到土墙上挂着铁链,拴在假人的脖子上。
如今,这里没有了毒虫,但是有人们扔进来的硬币,闪着金属的微光。
就算是世界上最阴暗恐怖的角落,最终也会变成游客的祈福之所。
站在废墟中,望着城内经学院的穹顶,看着这座城市土黄色的轮廓,我却感到布哈拉仍然是一座中世纪的东方城市,并且会永远延续下去。
中亚城中不多的犹太人
Lyabi—Haus南侧是古老的犹太社区。
我惊叹于犹太民族竟然离散到了遥远的中亚。
一天傍晚,我漫步在犹太社区的小巷间,感到一种空荡荡的幽灵感。
很多房子已经无人居住,挂着生锈的大锁。
有的房门上贴着出售启事,纸片早已被风吹烂。
我几乎没看到什么居民。
人们要么悄无声息地生活着,要么已选择了离去。
暮色像潮水一般,冲淡了小巷仅有的土黄色。
一扇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我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出来。
他戴着犹太人的小帽,一把胡子全都白了。
他看到我,又避开我的注视。
他的长相和我在布哈拉见到的任何一位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但他是犹太人,表情中有永恒性的警觉。
那是长久的历史带给犹太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仅仅一个多世纪前,布哈拉还有0多犹太人,掌控着这里的冷染产业。
只有这些犹太人懂得如何染出布哈拉地毯上闪闪发光的色。
他们炙烤桑树上的一种虫子,再将其碾碎,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深红色。
正是这种颜色,成为布哈拉手工地毯的标识和灵魂。
然而,犹太人经济上的富足从未转化成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在伊斯兰教主导的布哈拉,他们必须要戴皮毛制成的方帽,表明自己的犹太身份。
他们还要在腰间围上一条布带,意思是他们必须明白,作为犹太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处以吊刑。
犹太人在城墙内不能骑马,甚至布哈拉第一位有钱购买汽车的犹太富商,也不得不将车停在城门之外。
在一位拉比的带领下,房间里的犹太人开始祷告。
他们双手摊开在胸前,像是在读着一本无形的圣书。
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这间亮着灯光的屋子,仿佛浩瀚宇宙中的一座避难所。
祈祷结束后,我与一个穿着精致意式西装的犹太人聊了起来,他以前住在这里,8年前移民到了美国。
这一次,他特意回到布哈拉,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说,今天是犹太教的“住棚节”,所以人们聚在一起祈祷。
在布哈拉的所有犹太人,包括那些偶然造访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
布哈拉(Bukhara),是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三角洲畔,沙赫库德运河穿城而过,有2500多年历史,人口约25万,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
9至10世纪时为萨曼王朝首都,1220年为成吉思汗所侵占,1370年被突厥人帖木尔征服。
①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城市,布哈拉州首府。
在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
人口20.9万(1985)。
中亚古城之一,有2,000多年的历史。
曾为布哈拉汗国的都城和中亚伊斯兰教的中心。
有铁路支线与卡甘铁路枢纽相接。
附近开采大型天然气田。
工业以轧棉、纺织、羊羔皮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为主,建有大型棉纺织联合企业及卡拉库尔羊羔皮加工厂。
绣金、丝织图等手工艺著名。
有许多清真寺教堂、陵墓等建筑古迹。
设有师范学院、历史地志博物馆。
在这座中亚最古老的城市里,市民们坚信自己城市的历史超过3000年。
在它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
列车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发,在莽莽大漠中朝西南方向行驶600多公里,就到了中亚名城、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布哈拉。
它位于欧亚大陆最深的腹地,在丝绸之路兴盛的年代里,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商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在近现代史中,由于长期受沙俄和苏联的统治,它独有的辉煌被俄罗斯文化所掩盖和淹没,曾被世人遗忘。
苏联解体后,这座古城的建筑艺术珍宝和文化古迹开始恢复本色,重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漠海中的布哈拉,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列车在清晨抵达,扑面而来的是干爽的凉意。
而目之所及,全是大大小小的蓝色穹顶和以蓝调为主的釉面墙壁,幽静的街道上,偶见身着深蓝色大袍的市民走过。
布哈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陌生的遥远,我怀疑自己走到了天边。
曾被誉为“伊斯兰穹顶”
布哈拉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许多建筑古迹都能追溯到中世纪甚至更早。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一系列纪念布哈拉建市2500年的活动,并将一些景点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几乎所有的布哈拉市民都坚信布市的历史超过3000年,基于这种信念的考古发掘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亚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地位注定了这个远在欧亚大陆最深处的独立王国常常受到东西方帝国的窥探和侵略,布哈拉先后处在不同帝国、不同宗教的影响之下。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前,萨满教、拜火教、佛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都曾在布哈拉流行过,据说,布哈拉就是源于梵语“维哈拉”,是“佛教寺院”的意思。
布哈拉自诞生之初就和宗教有着紧密联系。
公元708年阿拉伯军队攻占布哈拉,把许多教堂、寺庙变成清真寺,强迫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布哈拉人为反抗阿拉伯人的统治进行了长期斗争,直到783年才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
9世纪初,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衰落。
819年,萨曼大帝在布哈拉建立独立于阿拉伯人的国家,在长达近两个世纪里,萨曼王朝容忍和鼓励了伊斯兰教的发展,从而使处于欧亚大陆上重要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的布哈拉,很快成为伊斯兰世界著名的文化和学术中心,被誉为“伊斯兰穹顶”。
1221年成吉思汗攻占布哈拉后,蒙古人非但没有排斥伊斯兰教,反而利用它巩固和维护了自己在中亚的统治。
1370年,布哈拉并入帖木儿帝国的版图。
帖木儿的孙子兀鲁伯统治时期,在布哈拉建造了大量神学院、清真寺,同时积极普及世俗教育。
15世纪末16世纪初,生活在咸海地区的乌兹别克昔班尼汗以布哈拉为都城建立独立的汗国,从而使该国得到了一个相对长的发展时期,创造了属于布哈拉人民自己的文明成就,直到1868年沙俄军队侵占布哈拉。
阿尔卡禁城与古城墙
游布哈拉首先要看古城墙和城门。
最早的城墙建于8世纪,后几经重建。
13世纪最辉煌时期,布哈拉有两重城墙,外墙内面积达72平方公里,内墙围着约1平方公里的阿尔卡禁城。
今天,在布哈拉西南部仍能看到建于中世纪的古城墙,土坯的墙体外大多以烤砖装饰,墙基宽厚保证了墙体结构的牢固。
当年共有11个砖砌的城门,现仅存完整的一座建于16世纪,巨大的城门两侧有高大的守望塔。
现存的城墙大约有4公里长,11米高。
阿尔卡禁城墙周长780米,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
由于世世代代在原来的地基上不断重建,禁城的地基越来越高,以至于形成了山上城堡(18米高)。
城墙也是层层叠叠地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加高,城墙高11米,宽4米,墙上有齿状射孔。
阿尔卡禁城是历代布哈拉统治者生活、工作的地方,内有清真寺、监狱、仓库、手工作坊、马厩、武器库、造币厂、交易市场、医院和药店等。
城的正门朝西,门外是大校场,称为列吉斯坦广场,布哈拉的统治者们经常站在城门上一个木亭子里观看盛大庆典、阅兵或斩首罪犯。
再外围的广场则是热闹的集市和奴隶交易市场。
记得英国作家彼得·霍普科克在《大游戏》一书的开头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1842年6月的一个早晨,在布哈拉王宫外的广场上,两个英国军人被押到这里执行死刑。
汗王站在高高的城门上,高傲地看着两个已经失去了风度的英国军人——查尔斯·斯托达特上校和阿瑟·科诺利将军。
当时,布哈拉汗国在大陆腹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对外面世界的发展既不了解也不关心。
而在1868年沙俄军队侵占布哈拉之前的大半个世纪里,大英帝国以东印度公司为基地,为防止沙皇俄国经中亚和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与沙俄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历史上称为“大游戏”。
当时的布哈拉是双方争取联盟的一个重要战略地。
那两个英国军人便是东印度公司派往中亚刺探情况,争取与布哈拉联盟以阻止沙俄南扩的私人信使。
汗王痛恨别人打探本国的防御情报,下令将他们在禁城前面的大校场上当众斩首。
今天的列吉斯坦广场成了集会庆典的场所。
布哈拉人喜欢斗鸡,在每年的乌兹别克春节(当地称纳弗鲁兹节),人们抱着自家最漂亮的公鸡到广场上一比高低,场面相当热闹。
萨曼陵墓与卡梁建筑群
布哈拉素有“中亚城市博物馆”之称。
据考证,自建城以来,布哈拉的位置没有改变,而在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却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是萨曼陵墓、卡梁建筑群等。
萨曼陵墓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
中亚人在这一建筑中首次使用火烧砖,据说和泥的液浆用骆驼奶调成。
墙砖以不同的方式搭列,间有空隙,拼成了精巧别致的花草鱼虫或历史故事图案,墙体却坚固无比。
陵墓是个立方体,覆以大圆拱顶,四角有小圆顶。
立方体象征着稳固,也代表地球;大圆顶象征着天空,也代表宇宙。
它们的结合,象征着天地合一。
屋檐用砖砌成圆形,象征着太阳和星星。
在干旱的沙漠,砖砌的陵墓经年不变,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木雕,但在不多见的雨天,整个建筑又变成了滋润的泥塑。
这是此类建筑最为传神之处。
相传,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布哈拉之前,当地居民为保护陵墓用土将其掩埋成一个山丘,从而使这一建筑杰作免于战火的摧残。
如今,萨曼陵墓成为来布哈拉朝觐的穆斯林信徒的必到之处和旅游者必看的古迹。
卡梁建筑群由一系列建筑组成。
卡梁清真寺1121年由卡拉罕王朝统治者阿尔斯兰汗建造,成吉思汗大军入侵时烧毁,今天我们看到的卡梁清真寺重建于1514年,寺内有方形院落,四个平顶凉亭,周围是圆顶回廊,共有288个圆顶,装饰华丽。
1127年阿尔斯兰汗又建造了卡梁宣礼塔。
塔高45.6米,基部圆周9米,上部6米。
内有砖梯通往顶部。
它高耸在城市中间,从很远的地方就能望到,曾经是疲惫的沙漠旅行者的灯塔。
它的高大、宏伟象征着伊斯兰教的尊贵和富有。
塔半腰刻有阿尔斯兰汗和工匠巴科的名字。
此塔不仅具有呼麻(召唤祈祷)的功能,布哈拉汗还曾利用它执行死刑——将罪犯从塔顶扔下去。
16世纪欧洲发现新大陆后,丝绸之路的作用大大下降,中亚地区经济开始衰退,布哈拉汗国逐渐成了沙漠绿洲里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
之后的几百年,它静静地守护在欧亚大陆的深处,保留和发展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哈拉分老城区和新城区,大部分古迹集中在老城区,除上述建筑外,还有米尔—阿拉伯神学院、库克里达什清真寺、丘尔—米诺尔宣礼塔等。
别样的世外桃源
到了布哈拉,少不了要到大校场旁的市场去走一走。
这里有阿拉伯红宝石、香烟、香料、干果,还有石榴、葡萄、青李子等各色水果。
布哈拉的石榴是中亚最有名的特产,不但粒大、色红,而且香甜可口。
据说中国的石榴就是从中亚传来的,古称安石榴。
“安”是指布哈拉(古称安国),“石”指塔什干(古称石国)。
除了瓜果蔬菜外,最吸引人的是工艺品摊,琳琅满目什么都有。
布哈拉人擅长手工艺制作,布哈拉的古地毯是古董地毯中的精品。
还有金银首饰、丝织品也很出名。
因为深居沙漠之中,司空见惯的是火红的太阳,所以丝织品中多以红色和亮黄色为主,就像是太阳和沙漠。
曾经读过一本介绍布哈拉的书,对布市有很多的形象概述。
除了说它是“城市博物馆”外,还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学的布哈拉”(指有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和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科学家)之称,而“蓝色的布哈拉”则指这里的建筑多以蓝色为主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我认识的一个布哈拉人称他的故乡是“绅士的布哈拉”。
布哈拉人讲究尊严和形象,他们做事不紧不慢,很有分寸,大多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们知识丰富,幽默诙谐,喜欢沉思甚至带点忧郁,或许,这正是布哈拉多出诗人和艺术家的原因吧。
短短的几天实在不能尽览布哈拉上百处古迹。
临行前的傍晚,夕阳远远地挂在天边,给城市那若近若远的蓝色剪影镶上了一道金边,街上的人愈加显得暖暖的、懒懒的。
古老而遥远的布哈拉突然让我觉得好亲切,恍然觉得这是一个别样的世外桃源,只是这里多了许多真实的历史痕迹。
不同的文化、两样的空间,远在天边的一隅,却给我反璞归真的心灵涤荡,让我留连忘返。
②古国名。
十六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封建汗国。
十五世纪后期,蒙古帖木儿帝国瓦解,游牧部落乌兹别克人从北方进占中亚,建立布哈拉汗国,定都布哈拉。
实行贯族专政的封建统治,发展农牧经济。
和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建立了队商贸易。
1740年被波斯占领。
1868年成为俄国的保护国。
1920年成立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并入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
现为乌兹别克斯坦的一部分。
③州名。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克孜勒库姆沙漠的南部,泽拉夫尚河下游。
面积3.9万平方公里。
人口101.7万(1985)。
首府布哈拉。
大部为沙漠,北部有库利朱克陶山(海拔785米),南部有绿洲。
大陆性气候。
年降水量约150毫米。
阿姆河流经西境。
原属布哈拉汗国。
1868年成为帝俄保护国。
1938年建州,八十年代初期,因分设纳沃伊州,面积大为减少。
开采天然气和石油。
以轧棉、缫丝、纺织等轻工业和油脂、罐头、酿酒等食品工业较为重要。
耕地大部种植棉花。
卡拉库尔畜牧业(绵羊)、养蚕业、园艺业发达。
有通往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乌拉尔等地的天然气管道。
重要城市有布哈拉和纳沃伊。
(中亚五国)这个遥远记忆中的古城—布哈拉,还需你亲自探索布哈拉属于哪个区
(所属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相关布哈拉问答
- 2021-05-27广东省内最穷的10个县,这个市占得最多
- 2021-05-27这个民族曾经打败过俄罗斯,最终被俄
- 2021-05-27河北最穷的10个县,这个市就占了5个,
- 2021-02-24邵阳市区这个区域将迎来大发展,最新
- 2021-02-24由长沙代管的这个市,曾属湘潭地区,
- 2021-02-24湖北这个小县城够牛的,禁止外国人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一带一路名城——布哈拉
以上是免费给大家的参考信息,所有旅游线路均是云南省内旅游路线组合而成。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站长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