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哪个地方气温最好•云南这些地方最高气温将超40摄氏度,气象数据告诉你云南有多旱......
云南哪个地方气温最好
云南这些地方最高气温将超40摄氏度,气象数据告诉你云南有多旱......
根据云南省气候中心2019年5月13日发布的云南省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显示:我省大部地区有轻到重度的气象干旱,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大部、滇中及以南、以东等地。
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干!热!”
这是2019年春夏绝大多数
云南人的直观感受,
我们来看看气象数据,
云南有多“干!热!”
数据一:气温偏高1.18℃
2019年3月1日—5月7日,全省平均气温18.1℃,比往年同期偏高1.18℃,但在近5年中不是最高,平均气温偏高的幅度次于2015年的1.2℃。
数据二:气温偏高集中在滇东
气温偏高明显的地方集中在云南的东部地区,比历年同期偏高了1℃以上,宜良、弥勒、澄江等地气温偏高的情况更明显,偏高了2℃以上。
以元江为代表的河谷地区,多次出现了最高气温超40℃的高温天气。
数据三:降水偏少42%
全省平均降水量54.2毫米,比往年同期偏少42%,是近5年降水偏少最明显的年份。
除了昭通、文山边缘地区外,全省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都偏少。
偏少明显的地区集中在楚雄、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区的降水大部分都偏少了20%以上,少数地区甚至偏少了50%以上。
镇沅县气象干旱发展迅速,农户补灌保苗
红河州红河县梯田干旱,秧苗受灾
元阳县俄扎乡玉米苗干旱
昨天(2019年5月14日08时至15日08时):怒江、保山西部、德宏、临沧西部、西双版纳南部、红河南部、昭通北部出现阵雨局部中雨,其它地区晴。
全省共出现中雨3站(最大为镇康县勐堆11.6毫米),小雨322站(占总站数的10%)。
全省有77站日最高气温超过30℃,其中金沙江、元江及澜沧江河谷有15站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元江和巧家最高达40.5℃),镇康、富源、晋宁出现8级阵风。
云南省气象台2019年5月15日10时00分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金沙江河谷、元江河谷及澜沧江河谷地区最高气温将达到35℃以上,其中元阳、元江、巧家将超过40℃。
预计5月15—16日:昭通、曲靖东部、文山南部、红河南部、西双版纳、怒江、保山北部、德宏北部多云有阵雨局部中雨,其它地区晴间多云。
滇东边缘、滇南边缘局地有雷电、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滇西北东部、滇中及滇南局地午后风速较大。
专家建议
针对目前干旱情况,全省各地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水”为源头,算好“水”账,以“水”布局。
对于水田来说,本着“有水种稻、无水改旱”的原则,选择最佳节令调整种植结构,确因旱情持续发展需要改种的,要及时改种玉米、薯类、大豆、杂粮等旱地作物。
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加强旱情监测,提前检修灌溉设施。
积极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旱育秧及工厂化育秧,优先保证育秧用水及秧苗培育。
在有水源条件的田块,采取一切措施集中有限水源浇水保苗,推广喷灌、滴灌、垄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做到能浇尽浇、能保尽保,减轻干旱损失。
喷施抗旱保水剂,降温增湿,为作物叶片提供必需的水分及养分。
推广传统农艺抗旱保墒,及时采取耙耱、镇压、盖膜、免耕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墒情,努力创造墒情条件适时播种。
云南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15日20时—16日20时:怒江、保山北部、德宏北部、昭通、曲靖北部、文山南部、红河南部、西双版纳南部多云有阵雨局部中雨,其它地区晴间多云。
16日20时—17日20时:怒江北部、保山北部、德宏北部、昭通、曲靖北部、文山南部、红河南部多云有阵雨,其它地区晴间多云。
17日20时—18日20时:怒江、昭通、曲靖北部多云有阵雨,其它地区晴间多云。
云南这些地方最高气温将超40摄氏度,气象数据告诉你云南有多旱......
谢谢邀请!首先哪里适合居住都是因环境而定,而环境又分自然环境,跟城市配套环境。当然除此之外就是个人的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不错的,比如腾冲、大理、楚雄、文山等等. 如果让我在其中选,我只能主观的选择楚雄,其人口少,交通便利,虽然只是个县级市,但是环境真的是在云南来...
云南哪个地方气温最好
(所属部门:昆明国旅旅行社客服部)
相关天气预报
- 2023-02-11香格里拉属于云南哪个省份哪个市?在
- 2023-02-11春节到云南旅游需要做检测吗?今年春
- 2023-02-11云南大象最新睡姿来了!谁说大象要站
- 2023-01-06在云南这边有靠海的地方是哪里
- 2023-01-01深圳高质量喝茶海选自带工作室唯一让
- 2023-01-01热门推荐-昆明品茶喝茶攻略高质量自带
上一篇:巧家冬季最低温度多少
下一篇:巧家为什么气温高
本站旅游线路是提供给旅游者的参考资料,所有旅游线路均是云南省内旅游路线组合而成。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站长QQ: